三、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职业教育是将劳动力配置到不同产业的重要手段,与这种功能相适应,职业教育的结构及发展必然受到产业间的均衡关系和演变规律制约。针对问题,笔者对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准确把握,增强政策的执行度 抓好职业教育是维持社会稳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事。近年来,从中央到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党中央、国务院早已把职业教育纳入国家政策层面;但地方各级政府在重视程度上存在差别。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总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政府要加强对职业院校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也对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提出要求;2015年9月教育部针对近年来相继颁发的30多个相关法规、制度或标准落实不到位、欠缺执行力,再次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强化政策落实,避免政策停在纸上的一次实际行动。目前国家在强化监督意识时,建议省级政府强化政策执行力的监管。各地市政府部门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层管理者,更有责任嫁接平台,借助支持、监督、协调等方式实现对人才的统筹服务,并通过接收区域其他主体反馈的信息,调整政策策略,形成与其他主体间的统筹服务关系,真正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区域人才支撑提供蓄水池。 (二)走向社会,良性互动,促使评鉴的科学化 各国和国际组织在所关注的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中,十分重视第三方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中国迈向工业4.0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职业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为企业培养职业化实用型人才。企业是这个产品的最终用户,决定着职业教育和培训价值实现程度的是企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认可率。201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成立,标志着教育教学评估进入“管办评分离”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其直接目标是在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规范化的同时,提高评估结论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建立科学的评鉴体系成为互动的导向标。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建立职业教育数据库,在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重要指标的同时,职业教育评鉴由内部评价转向全方位综合评价必将成为必然。[3]我们要逐步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只有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满足国家、企业、百姓等三方面的需求,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才能体现它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三)深化改革,注重内涵,加强办学的对接性 提升管理水平是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4]对职业院校来说,管理是涉及到教育教学和日常运转方方面面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它具有鲜明的常规性、全员性、系统性特点,也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软指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聚焦中观层面的职业院校管理,计划用3年时间开展系列行动,以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调研中,苏南职业教育更‘重质’,苏北则相对“重量”。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共同涉及的因素不外乎资源、技术和人才,归根结底还是人才。要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引导职业院校聚焦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推动“五个对接”,强化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人文素养培养,提升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能力。职业院校的实施有效管理的监测点就是人才培养要服务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四个合作”、“五个对接”的办学特色,更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若区域内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不能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就会造成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间的脱节式发展,办学质量又从何谈起呢?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越来越多的区域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或者由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量”与“质”的高要求,必然迫使职业教育要从安于现状中尽快走出来,尽快优化升级。建议政府部门监管时,加强内容实质的运作绩效,对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院校对现行的政策文件落实不到位的,要严肃追究行政责任,对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精神和政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的院校要督促其将相关政策文件尽快有效落实。 (四)产教融合,制定措施,促进合作的深层化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最终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协同联动实现的。当前,教育界与产业界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形成共识。一些地方、行业先试先行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理念,部分院校已经获益,并与合作单位实现共赢。但一些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滞留于书面、口头,为各类评估做表面文章的浅层次合作。建议省级政府加大支持与监管力度,依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校企协同育人重要作用,从而发挥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针对院校,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以专业为纽带,深化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培养供应链,推动实践性教学有效开展;针对行业、企业,明确企业的主体位置,调动行业发挥指导作用,搭建人力资源银行,提供行业企业专家库,把定制化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引进职业院校。总之,政府统筹各相关利益群体,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引导合作走向深层次。 (五)地方为主,形成合力,服务区域的持续性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区域性和地方性,培养的人才最主要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因此,发达的区域经济离不开发达的区域职业教育,而区域职业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区域经济为其提供的良好外部环境。只有当二者实现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所以,职业教育要与区域经济的分布实现配套,作为产业支撑的核心人力资本要素,职业教育要关注区域经济原有的分布结构,进行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从供需角度看,若是仅以“专业”的热门程度作为专业开设的依据,没有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就会导致地方资源与人才资源的浪费。部分地区的专业开设重复现象较为严重,而支撑本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的相关专业招生、在校生规模偏小、招生很不稳定。江苏目前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正在由投资向创新转变,除了要关注高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外,还要着眼于培养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为21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培养劳动力。各地级市都已经形成了有鲜明地方特点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就要有针对性地抓好专业建设和个性化人才培养。建议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为抓手,依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加强教育、人社、财政、发改、区县以及企业通力协作“一体化”,打破职业院校纵向行政隶属关系,加强以地市为单位的横向区域部门间的协作,整合专业,构建平台,实现转型,从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困局中走出,为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服务。 总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呼声愈来愈强烈,以“多维对接”勾勒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经络,通过立体式的联动,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赋予新的活力。同时,以优势区域带动弱势区域,借助师资流动与管理思维迁移,互动合作,从战略高度,把职业教育摆到区域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高管理质量,增加职教信誉,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同生互动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卫星.职业教育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N].光明日报,2015-03-10. [2]葛道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供人才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5-11-9. [3]王维婷.江苏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互动的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8). [4]常雪梅.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4(1). |